[心得] 2023 Fa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Riverside-UCR MSCS 就讀半年心得

PC Chen
30 min readMar 27, 2024

--

前言

本來就打算在拿到實習 offer 後,來發個就讀心得,無奈中間又遇到各種期中考、專案死線、重架個人網站、確認 CPT 與 Onboard 等雜事,終於好不容易塵埃落定了,就趁著這個 Spring Break 來打一下就讀心得,再拖下去感覺到了畢業也寫不出來😅。正好最近又是新的一個放榜季,也希望此篇能夠幫 UC Riverside MSCS 增加一點曝光度,讓更多台灣人想來這裡唸書,有要來 UCR 唸書的學弟妹歡迎來認親 😉

UC Riverside 校園的地標

目錄

學校項目簡介

UCR MSCS 全名是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Science,是非常正統的資工項目,這邊的正統指的是很「理論」,跟一般轉專業的項目不同,會有滿多數學內容的(真要說資工系就等於是半個數學系….),如果是轉專業的來就讀(如同我)可以有些心理準備。研究所幾乎所有課程都是 4 學分,一個學期規定要修滿 12 學分以維持簽證有效,最多可以讓你選到 15 學分。

必修共有六門核心課程,根據自己的專業領域 track 最多只要修兩堂就好,而以下是四堂比較熱門多人會選的:CS218-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(演算法設計與分析)、CS202-Advanced Operating Systems(作業系統)、CS203-Advanced Computer Architecture(計算機結構)、CS201-Compiler Construction(編譯器)。畢業學分48學分,所以最快就是 4 個 quarter * 12學分 畢業,最多可以讓你延展至 6 個 quarter,整體上來說是非常彈性的。

要特別注意學校是 quarter 制,跟台灣一般大學的 semester 制很不一樣,一個 quarter 只有 10 週,有別於 semester 制第一堂課老師通常會拿來講解課程規定、評分方式、水時間完就放人,這邊第一堂課老師簡單講解完上課模式及評分方式,馬上就開始授課講課程內容、上好上滿。然後通常第二週就會開始有作業、直到第四週或第五週就開始期中考、考完也是接著有作業到第九週,差不多就是準備交期末報告,最後第十週課程結束後的隔週期末考,非常緊湊!所以剛來可能要適應一下。

畢業方式有三種選擇:1. Comprehensive Exam, 2. Project, 3. Thesis。Exam 就是類似像資格考,在修滿學分後考過才能畢業;Project 就是類似找老師做專題,如果想要增加履歷上的經驗是個不錯的選擇;Thesis 就如同字面上寫論文,若要往 PhD 唸的話比較適合。預設是 Exam 畢業,若要選擇其他兩種方式畢業,必須在 Winter quarter結束 至 Spring quarter開始 前找好老闆,簽名提交表單給系辦。對於國際學生其實時間也滿緊湊的,等於第一個 quarter 結束,在第二個 quarter 的時候就要開始物色老闆,而你只有第一個 quarter 修過的老師可以詢問,所以如果想要找老師合作,第一個 Q 的課程要好好選!

繼續閱讀|返回目錄🔙

課程介紹

這部分以我修過的來詳細介紹,由於才剛結束第二個 Quarter,也只能提供部分的課程參考(未來持續更新…):

CS211-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; Professor: Zizhong Chen

老師大陸人,是在高性能計算領域的大神,上課有非常重的大陸口音🤣。主要內容是如何透過代碼優化記憶體的應用、增加register使用、blocking 減少 cache miss 等等技術,讓同樣的需求邏輯卻能夠執行速度飛快。主要的應用會展現在矩陣運算及解線性方程組。老師課堂上提到一點我覺得不錯:「現今這些熱門的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,背後就是大量的矩陣運算,所以你在高效能運算實作得不錯、加速矩陣運算,就代表你能贏別人一步。」最後會帶到平行化算法,會用一個著名的 Sieving Prime 算法講解。

因為作業跟考試都是 C++,而且牽涉到 register 與 cache 的調用,所以語言基本綁定 C++。考試「幾乎」都從作業出,只是把數字改一下而已,算是掌握度滿高的一堂課,而且又能實際學到東西,本身滿推薦這堂課的。以前傻傻寫 Python 都不會去注意 memory, cache, register 這些玩意,上完課才知道 CPU 要運算時,要運算的資料放在不同層級的 register, cache, memory 會顯著影響執行速度,有時調個幾行代碼、最後運行速度快了90% 感覺還滿奇妙的;當然有的時候多加了幾十行代碼,就只為了讓運行速度快個10%,我想這就是做高性能計算的浪漫吧 🤯 。老師人也很 nice,體恤大家作業可能寫不完、常常會一直延期(老師自己說如果有超過兩人寄信跟他說寫不完,他就會集體延期),評分方式純作業考試+偶爾點名。程式作業老師會開一台性能還不錯的 server 供大家測試,成效也是用該台機器上的運行時間當標準,然後把作業提交到一個不公開的 github 上。

CS226-Big Data Management; Professor: Ahmed Eldawy

老師是位中東人,口音也有點重,但聽久了就滿習慣的。這堂課很熱門又只有開一個 quarter,所以能選就選。教室裡大概8成是印度人,課程內容包含:Hadoop File System, Map Reduce, Apache Spark, SparkSQL 等等跟大數據架構有關的技術。內容偏理論,先從分散式系統儲存架構講起,帶到 HDFS 解決的問題,以及實際儲存、運算的原理。個人感覺非常實用的一門課,本身是資料工程背景,也覺得未來是大數據架構的時代,所以這堂課是我一開始就想上的。雖然老師的投影片很多、上課進度也很緊湊,但大體來說學到滿多東西的,尤其在 Map Reduce 以及 Spark 分散式運算這塊,學到了許多基本的原理(之前工作都是直接使用,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),上完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。

唯一比較累人的是這堂課有小考、三次考試、期末專案(書面+上台),考試的形式跟作業題型也很類似算好準備,要花比較多心力的是期末專案。老師特別強調這堂課是使用「大數據」的架構處理數據問題,並不是「機器學習」課程。因為很多組的專案到最後方向整個都變成是在做機器學習專案(使用 PySpark 中的某個套件、當個套件仔做個prediction),所以老師特別重申這點:「不要做成機器學習專案,你專案要解決的問題要跟大數據架構有高度關聯性」。不過這點我認為也無可厚非,大數據的環境本來就難以架設,加上老師沒有提供任何開發環境,只有提供安裝在本機的 tutorial,但大家也知道的….在你的電腦上能運行不代表在我的電腦上能運行….所以其實不是那麼友善。我自己在期末跟老師建議,如果他能提供一個遠端的單節點 HDFS,或許可以讓大家開發更流暢,但估計這成本應該有點高,要不然早就做了😅 。整體來講是堂還不錯的課,推薦大家選。

CS235-Data Mining Techniques; Professor: Mariam Salloum

老師是位滿漂亮的拉丁(?)女生,英語口音很標準順耳。主要講授許多監督式學習、非監督式學習常見的機器學習技法,諸如 K-means, Logistics Regression, Neural Network,…等,可能是因為我以前學過,所以課程聽起來很無聊,大家的蹺課率也很高,上課會聽到想睡覺,自己上完是覺得有些浪費時間沒學到新東西,要是能重來我不會選這門課,不太推。

兩次考試+期末專案(書面+上台),考試內容其實滿細的,印象比較深有題給你好幾張散佈圖,要你判斷是哪種形態的 Regularization(L1, L2, Lasso…)還要附解釋,我翹太多堂課也沒啥念投影片直接GG😂。期末報告比較特別的是,除了要你建構一個預測模型外,老師還要求你要手刻(from scratch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翻)你模型的算法。例如:你是用 Logistic Regression 就要從頭自己寫算法、不能直接 import sklearn、用 K-means 也是要自己寫、Neural Network 也要自己寫…。感覺老師這個要求是不想讓大家成為套件仔,要讓大家真正體會算法的過程。但成效我覺得不怎麼樣,因為學期末大家都很忙,這也只是一堂選修課,到最後大家都還是從 github 抄抄改改、丟到 chatGPT 裡面潤飾一下,根本不可能自己寫🤣。給分比想像中嚴格,報告要嚴格遵守助教的格式與內如要求,要不然會被扣很多分。

CS218-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; Professor: Yan Gu

註:Professor Yan Gu 與 Professor Yihan Sun 兩位教授是夫妻,教材內容98%雷同,選誰的都一樣)

作為核心課之一,課程的 Loading 非常之重,請做好準備一週會花大部分時間在這門課上。課程內容主要包含:Divide&Conquer, Greedy, Dynamic Programming, Randomized Algorithms , Amortized Analysis, Graph,有一點要提醒:演算法設計與分析是門非常「數學理論」的課,如果你選了這門課,那這大半學期都要學著怎麼寫嚴謹的「數學證明」,跟想像中的刷題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。例如:我們常常遇到預算限制下求解最優,就想先用 Greedy 看看,但其實順序是先對問題本身分析,透過 Greedy 的數學定義:1. Greedy Choice + 2. Optimal Substructure,這個問題能不能拆解成這兩個部分,如果證明出來能夠拆解,才能夠開始寫演算法。如果證明出來發現 Greedy 的定義架構不符合,就會想要用 Dynamic Programming(DP) 試試看,這時候 DP 又會有 state, recurrence, boundry 的定義,也是要逐步地透過數學定義建構出來,才代表能夠用 DP 解。作業與考試會很常遇到類似問題,給你個 Problem ,要你證明有沒有符合某種算法下的設定?有的話算法怎麼設計?設計出來的話複雜度怎麼分析?在這裡我很慶幸以前修過「Introduction to Analysis 分析導論 a.k.a 高等微積分」,讓我對這些數學證明不會感到陌生,如果你以前沒有接觸過數學證明的…那就多多保重了😞 。不過我想這些對本科CS的應該也不成問題,畢竟資工系也是半個數學系嘛(?

總共五次作業+兩次考試,作業部份包含了 Written 和 Programming,Written 的內容就如同前述多半是寫證明,Programming 就是類似 leetcode 的算法實現,老師使用的平台是 Codeforces(個人覺得不太好用,介面沒有leetcode那麼漂亮),需要提交你寫好的 code、通過 test cases 拿到分數,很多 test cases 會是 hidden 的,不像 leetcode 那樣會顯示哪些沒有通過,也變相了增加了一些難度。Programming 又有分 Training(基礎題) 跟 Challenging(挑戰題),基礎題是必要完成的,挑戰題則是做越多當作 Bonus,可以幫你增加學期末的分數。難度上 Training 介於 leetcode 的 easy~medium;挑戰題則明顯是 ≥ hard,小小提示:大部分的挑戰題都是來自不同的算法競賽,所以耐心尋找有些是能夠找到解答的 😈。不過剩下的就得靠自己努力了,多多去折磨TA,有些TA人不錯很願意給你提示、甚至還會給你 hidden test cases。這門課配了總共 5 個 TA,我的做法是每個都去約一輪 office hour,然後根據上個 TA 給的提示問下個 TA:「我的思路是這樣這樣,能不能再給我一些提示?」,最後拼拼湊湊得出答案 💯

作業內容佔比很高、bonus 題也很多,所以認真寫作業其實有很大機會拿 A or A+,掌握度還算高。考試的話是真的難,眾所皆知時間壓力下,遇到問題要先理解後,才能開始寫算法設計,設計完還要用數學證明,證明完還要正確地分析複雜度,其實滿有挑戰性的。考試跟作業的 bonus 題老師都有獨有的加分機制:Candy(送糖果),正確回答都能得到若干顆。學期末老師會統計拿到糖果的排名,前幾名除了有對應的期末分數加分、還可以拿到一些小獎品。像我拿到的是這顆詭異的魔術方塊:

程式語言的話沒有限定,Codeforces 上面很多種語言都接受,老師課程網上則是推薦你用 C++,我自己是 Python 跟 C++ 都用,最後感覺還是用 C++ 比較好,因為前面部分的挑戰題用 Python 寫還能通過(但效能差到不行),後面一些複雜的挑戰題,同樣的邏輯 Python 怎麼就是跑不過,即使把 recurrsion 次數調大一樣沒用,但用 C++ 完虐。所以到後來我寫 code 的流程大部分都是先用 Python 把邏輯刻出來、通過題目給的測試案例、丟到 chatGPT 裡面改成 C++、再手動精修剩下的語法細節、提交測試隱藏案例、反覆執行debug。

大家比較關心的是:修這門課對刷題有幫助嗎?

我個人認為若你想要的效果是:「透過這門課來督促你刷題」,那幫助不大。原因如同前面所述,你會花大半的時間在理解與寫出嚴謹的數學證明,儘管課堂上有程式題,但我自己是寫完證明跟解完所有程式題後,就沒有心力再去刷其他題目了(挑戰題很燒腦的🤯)。但我相信上完這堂課後,對往後刷題遇到的 pattern 會比較有概念(? 畢竟大部分的 medium~hard 都是圍繞在這門課的主題範圍,這也是這堂必修為什麼這麼熱門的原因吧!

CS242-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Search Engine; Professor: Vagelis Hristidis

老師希臘人,有非常重的口音,以前沒聽過希臘口音,剛開始要習慣一下。課程內容如同字面上,主要講解在文本資料上建立索引,建立完索引後搜尋引擎又是如何計算文本相關性、排序出 TOP-k 的結果,還有不同超連結頁面的 PageRank 算法,個人覺得滿實用的,學期末的專案要搭建一個簡易的搜尋引擎。

課堂小考+一次作業+一次考試+期末專案(書面+上台),小考是每次的課堂一結束,老師很佛心地開放開電腦考,所以大家都是用 chatGPT 來回答🤣,基本上都會滿分。考試內容跟小考與作業非常相像,老師一樣佛心地說可以開書、開電腦、平板考,但規定要關網路,只能看自己的筆記,秉持著相信大家的原則。在考試的時候助教也沒有特別下來檢查大家有沒有關網路,但我寫到中間有觀察一下大家有沒有做壞事,發現大家都是乖乖在看筆記、沒有人開 chatGPT 或是網路查資料,這種互信的氛圍我喜歡 😌

專案的方向其實一開始老師就設定好了,學期間也會請助教來講兩堂課,分別講解 Phase1 跟 Phase2 該完成什麼事情,按部就班完成問題是不大的。Phase 1 決定要爬蟲抓取的文本以及建立 Lucene indexing;Phase2 用 word embedding 建立 Bert FAISS indexing 後,建立一個前端 Web UI 的搜尋引擎,需求是輸入一個關鍵字,可以用之前建立的兩種 index 查詢相關的文本,同時比較兩者查詢的差異以及效能。整體下來學到滿多的,推這門課。

CS240-Network Routing; Professor: Michalis Faloutsos

老師也是希臘人,口音一樣重,給人感覺是一個很喜歡找人聊天打屁的老師。主要講述 Border Gateway Protocol(BGP) 這項網路協定的相關技術,老師「非常」希望大家與他互動,如果他問的問題沒有人反應,甚至會叫用筆電的人把電腦關掉、專心在這堂課、Participate!!!😡 (給我一種很想要別人跟他講話的獨居老人感)。可能因為我對網路協定比較不瞭解,基本上課程內容我聽不太懂在講述什麼,只大概知道這些協定可以怎麼樣優化訊息傳遞,但細節我現在完全想不起來學到了什麼☹️,當初選這門課是因為這是出了名的水課,然後也期待能惡補一些網路相關的知識,如果能重來我不會選,不太推。

評分方式是純專案(書面+上台)跟 Participation,雖然不點名,但老師會記人,回答問題前老師都會問你的名字,甚至太常同一個人回答老師還會說:「你太常回答了,我想把機會留給其他人」,然後常常就僵在那剩下的人都不說話、場面超尷尬😫 。老師有一次受不了,還直接問:「Alright, guys! tell me! what makes you all hesitate to engage?」,才有人願意說話,然後接下來整堂課老師都在討論大家要多發言這話題,真不虧是第一水課!課程後半段我實在受不了,就索性上課認真聽、回答一些無所謂的屁話,其實老師就會自己補充滿多的,也順便讓老師記得我。

專案內容方向很廣,說實話一開始滿沒方向的,因為我對網路協定根本就不熟悉 😓,最後是跟組員討論做社交網路相關的研究。老師很注重上台 presentation 的清晰度與流暢度,如果講的故事沒有邏輯老師會很不客氣地電人,就連投影片的呈現方式也會叼(放太多字、字太小等),前面幾組的 presentation 聽不下去,老師事後還回去寫了一封公告給大家,說請大家好好遵守他的 guideline。

繼續閱讀|返回目錄🔙

學費開銷與生活成本(幣值 $=美金)

定額制,一個 Quarter 含保險那些大約 $11,000 ,MSCS 預設念 4 個 quarter 拿到學位,可以技術性 extend 至多 6 個 quarter,所以粗估總學費約 $44,000~$66,000(先準備個台幣200萬💸)。

住宿部分離學校近點房租大約每月 $1500~$2000,如果想省錢可以住離學校遠一點的地方像 Moreno Valley,搭公車約15分鐘可到學校、開車約10分鐘,房租可以壓到每月 $600~$1000。

在美國東西貴又難吃,當然不否認有好吃的餐廳,但價錢就是一餐$25起跳,這還不包含稅、小費,加一加可能一餐吃好一點就是 $30 up 💸,所以如果想省錢一般會自己煮(a.k.a 煮飯系),我跟室友一起大鍋炒,一個禮拜固定週三跟週日煮飯,一次都煮6餐帶便當微波,偶爾出去外食,整體一餐可以壓到大約$7~$8 極限。

每週兩次,與室友們大鍋炒🍲帶便當 🍱(MSCS minor in cooking 👨‍🍳)

平均而言,生活費大概最多抓個每月 $2000 足以,而像我這種客家省錢極致派,可以壓到每月花 $1000 以下,最低紀錄是一個月只花 $800😎(含房租)

繼續閱讀|返回目錄🔙

TA/Grader 機會

當TA/Grader除了有收入能補貼點生活費外,也可以另外辦理 SSN(社會安全碼),其實滿鼓勵大家去申請的,不過先說結論:「系上每個學期會寄送一份表單給大家填擔任TA/Grader意願,但對於國際學生,填這份等於沒用」,請盡量去 reach out 老師,詢問他們願不願意讓你擔任TA/Grader。

填這份=沒用

原因是,大部分的 TA 崗位都會優先留給 PhD 的學生,剩下少部分也有聽過 Master 當 TA,但幾乎都是特例,不外乎是一開始進來就已經進老師實驗室、再不然就是大學本身是 UCR 直升上來的。作為一個 international master student 的順位當然是最低的(非常現實,因為你沒修過任何課、也沒有跟任何教授有connection,當然不會優先挑你)。基本上第一個quarter就是乖乖上課,沒什麼機會。在上課期間好好表現,我的外國好友教給我一句話:Don’t just study! 我覺得非常受用,多多去老師或是助教的 office hour,上課期間多回答問題,下課期間去問老師問題(我的話是聽不懂就一直去問),想辦法讓老師跟助教記住你。

補充一下,敝校除了 MSCS program 外,還有一個 BS+MS program,就把它想成是台灣的學+碩五年項目,如果要找研究機會或是助教,他們的順位也會遠在我們前面🥺

繼續閱讀|返回目錄🔙

RA 與專案研究機會

不管是要做專案或是研究,一樣多去 reach out 老師,課堂上好好表現、多去老師的 office hour 問問題讓老師記住你。不過真要說 RA position 我覺得 Master 機會不大,除非你已經很確定跟某位老師合作,而且老師之後也願意給你 funding 收你進博班,要不然大部分機會還是會留給現在的 PhD。若想要找老師合作專案或是論文,一樣是「盡快」讓老師記住你。我本身是選擇做專案畢業的,但在確定指導教授前也是碰壁了不少,我只能說現在就連找老師合作也很卷。

在確定老闆前,我還有跟另外兩位老師 reach out (Big-data 跟 Spatial Data 的教授),詢問能不能進他的實驗室。兩位老師都跟我說:「因為現在詢問的人很多,但只能跟一位合作,所以要完成一個 mini project,確定人選」,我當時就想竟然連想要合作專案都那麼競爭,但還是鼻子摸一摸把老師的mini project完成。最後花了不少時間後還是被拒絕,真的是覺得做了個寂寞😰。最後確定的老闆,是我在 CS211 修課的老師,課堂期間我去他 office hour 不少次而且也常常回答問題,最後成績也不錯,這才得到老師的同意能進他的實驗室。只能說機會很多,但就是要很積極地去尋找,並一樣要有不怕被拒絕、堅持到最後的心態。

繼續閱讀|返回目錄🔙

就業資源與找工情況

這個應該是大家最關心的🥺 。學校的資源其實很多,我的建議是善用 Handshake 這個平台,上面會提供很多 career fair 跟 position 的資訊,而且通常回覆率比較高(相比於 Linkedin, Indeed, 官網海投),拿到學校帳號就可以註冊了。要說 career fair 有沒有用的話?我的想法是若是要得到面試 or 內推機會基本上沒啥用,攤位人員基本上就是跟你講有什麼職缺資訊、然後請你上網投遞這樣,但好處就是去走走晃晃,跟攤位的人聊聊天、練英文口說,所以我只有學期初的幾次 career fair 有參加(還穿西裝去),準備幾份履歷然後去有興趣的攤位聊天、很心動就給履歷(雖然最後都沒回覆),反正形式跟台灣的就業博覽會也沒差多少。聽起來沒什麼用,但我還是鼓勵學弟妹一開始能多多參加,畢竟你來不只是來上課而已,多接觸不同的人才能有更多不同的機會。而且,你也只有剛開學時比較有空,之後上課、刷題、找工作應該是會忙不過來。

Google 招募會

學校的 career center 也會不定期舉辦許多 workshop,包含教學修改履歷、寫 cover letter 那些,我也是一開始有去聽個一兩次,可以事先預約,會有專門的人看你的履歷、給修改建議,如果要預約的話我推薦這位 Vanessa Lee,她是台灣人有著道地的英文,很熱心幫你改履歷、也給了我很多美國人資看履歷的 insight。

至於很多人擔心用 UCR 這個學歷去投履歷,相比上很容易被篩掉。但就我的經驗來看,目前市場情況差成這樣、還是一堆人在海投履歷,一開始人資都嘛是用機器篩,就連頂校 CMU, Berkeley, UIUIC 什麼的都被拒得不要不要的,校名這種東西真的是自爽用。

reddit 上來自 UC Berkeley 網友分享自己被拒到不要不要的心路歷程

頂多頂多,我是有聽說過了機器關,人資將履歷遞給用人主管時,校名才會有所影響(就像台大人會傾向雇用台大學弟妹)。但這影響就我體驗來看是不大,除非你是常春藤校或是TOP3 like Standford CS 這種,才會顯著提升作用。就比例上,我這一屆的台灣人有三位,都有找到小廠的暑期實習,進大廠的聽聞有大陸人有一位;上屆的台灣學長姐總共五位,後來有兩位找到實習、其中一間還是大廠。所以台灣的學弟妹來這裡唸書找實習,我相信還是有一定競爭力的,就看你積極度高不高了,至少數據上我這屆台灣同學🇹🇼是100%有找到實習 💯,也可間接證明這篇心得文不是幸存者偏差(只有找到實習的人才願意來發心得文)。

繼續閱讀|返回目錄🔙

地理位置

UCR 處於南加州的內陸,在 LA 東邊、San Diego 北邊,開車一個小時可到 LA 跟 Irvine、一個半小可到 San Diego,這裡沒有像大城市那樣的富麗堂華,除了 Riverside downtown 有一些吃的玩的以外,大多數的光景就是這些發凸的山與沙漠植物。

發凸的山,我們這裡是沒有 river 的 Riverside

氣候非常乾燥,一年大概只有冬季會下雨,來這邊記得帶一些乳液。除了冬天外,大多天是加州著名的太陽,很適合戴著太陽眼鏡😎在校園中趕課。因處於內陸,氣溫早晚溫差大,從清晨約攝氏9度到中午28度都有可能,冬天的話白天會10幾度,估計保暖的羽絨衣帶一件足以應付。

治安的部分雖然沒有像大城市那樣亂,但除了校園外,還是建議晚上不要在外面單獨遊蕩,常常會聽聞身邊朋友被街友攻擊的案例,我自己男生晚上搭公車回家,走在昏暗的人行道不時會遇到街友,心裡也會怕怕的(他們很愛跟你搭話、借錢),美國這裡的治安不如台灣好,一切都要小心至上。

繼續閱讀|返回目錄🔙

交通

學生證可以註冊搭學校的公車往返校園不用錢,不過若想要趴趴走建議還是要買一台車、再不然就是要蹭有車的朋友。這裡的大眾運輸極其不方便,沒有車基本上等於是斷腳❌🦶,而且來到這邊首先是距離感會崩壞,因為美國腹地實在太大,開車一個小時內能到的地方都算近😅

我自己是為了省錢所以沒買車(主要也是因為家裡車庫滿了停不下),所以每天都跟著室友出門與回家的時間往返校園,偶爾時間無法配合時就自己搭公車。如果要去別的城市玩,就跟朋友借車或是自己租車,可以用學校的帳號註冊 enterprise,會便宜一點。不過如果財力允許,我還是滿推薦買台二手車🚗,有車子真的去哪裡都方便,美國很大也不用擔心找不到停車位的問題。

繼續閱讀|返回目錄🔙

生活娛樂

如同前述這裡雖然沒LA, Seattle, New York, Bay Area 那些大城市裡的繁華,但若真要出去玩,相約幾個有車的朋友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跑的。像我自己沒車就已經往返 LA, Irvine 不下五次了,要去迪士尼、環球影城都是開車到得了,若嫌開得不夠,也能開三個小時到達 Las Vegas,再更遠搭飛機✈️到北加灣區 San Jose、Seattle 也都很快,想看自然美景也能開車去大熊湖、箭頭湖等,更多詳細可以參考這篇PTT推文的旅遊大師🗺

來 LA 拍這張照已經兩次了📷

Riverside 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座寧靜的後花園,當我想要跑到城市喧囂體驗時也行,生活上又不用負擔太貴的房租跟伙食費,整體而言我滿喜歡這裡的氛圍。常常看到商學院朋友的IG動態,都是開著車趴趴走、各種玩(看了各種羨慕),所以真要來玩的話,也不是玩不起來😉

繼續閱讀|返回目錄🔙

總結

總的來說,UC Riverside MSCS 確實稱不上名校(常被戲稱 UCR = UC Rejection),若硬要拿台灣的學校類比我覺得偏向於中字輩:「就不會是你的首選,但如果錄取了其實也不錯」。好歹也是 UC 系列,CS Ranking 也有到前30,課程與師資的資源都非常豐富,不用太擔心來這裡學不到東西,校名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不會成為關鍵因素,找工作重點還是在你的積極度高不高?還有你在這中間累積的個人實力有多少?個人感覺是一個 cp 值很高的項目,雖然不能給你名校光環,但你得到的是不錯的師資與資源、用相對便宜的生活成本來取得。當我跟同在美國的朋友分享我的房租一個月 $600包水包電包網路、他們在 NY 的房租要一個月 $4~5000不含水電網路,兩邊都互相覺得不可思議😆。其他名校處在的大城市,應該房租也都要 $1~2000 跑不掉,兩邊差距一年可以省下的錢是很可觀的!加上 UC 是公立學校,學費又會比其他私立名校再更便宜,所以若錄取就大膽放心地來念吧 💪

繼續閱讀|返回目錄🔙

額外建議

這邊想額外分享一些來🇺🇸的心境轉換,我覺得從上班族轉為學生身份後,即使面對差不多的校園生活,體驗的人事物感覺也是大相徑庭。以下是我覺得幾點滿重要的 tips,不光是分享、也是努力督促自己偶爾回來看看:

  1. Don’t just study. Talk to people. 持續精進你的英文口說

雖然這是老生常談了,但來到這裡才能精確感受到,如果來這邊我只是來念書,那其實沒啥必要花這個錢,我敢說台灣🇹🇼四大四中的CS系所教學師資、研究資源絕對不輸給美國🇺🇸,那為什麼要選擇來到這邊呢?我給自己的理由是我想要接觸更多不同的人、跟更多不同的人合作、把英文融入我的工作中。所以我鼓勵自己多去接觸外國人,這裡並不是指要很崇洋媚外地只跟外國人社交玩在一塊,而是鼓勵自己跳脫舒適圈。例如:分組報告時我刻意不找台灣人 or 大陸人,就是想練習看看自己如何用英文跟別人溝通(雖然到最後成效沒有很好😥),不過也因此結交到一位很好的外國朋友 Henry。

謝謝 Henry 常常請我吃飯 🍚

他年紀輕輕,卻教會我許多怎麼跟人溝通(畢竟英文不是母語會有點隔閡與文化差異),還有跟他在一起聊天也顯著增加了我的英文口說。而且他比想像中ㄎㄧㄤ,常常哈🌿後對我講瘋話,滿喜歡跟他講英文練肖威的。 剛開始我也是害羞仔😳,上課都不太有反應🤐,不過之後也是逼自己若有簡單的問題,勇敢舉手回答,上台報告也是盡量爭取負責,把這些情境想像成之後面試或是工作會遇到的(例如組員溝通、老闆答辯、教育訓練給talk)。說實話,看到很多大陸人來這裡英文也是不太行,上課的材料全部要用插件翻譯成中文、上台報告還要把稿打在手機上、上台就是單純當讀稿機🤖️,而如果你能做到比這些多一點點,其實就贏別人一大步了🏃🏻‍♂️ 多多去跟母語非中文的人講話,並從中學習不同的價值觀,不要只是傻傻地死唸書📖

2. Don’t work hard, work smart. 善用 AI 工具

個人是滿推薦買個 chatGPT4 的,不誇張地說,來這裡看到不管在圖書館、教室外的學生用電腦,幾乎螢幕都是配 chatGPT4,現在已經不是以前那種上網抄抄寫寫改報告的時代了,善用各種 AI 工具可以讓你事半功倍。不過其實 AI 工具百百種,到最後讓我決定買 chatGPT4 的決定因素還是它修改代碼的能力實在太強了,課堂有份專案要刻 Web UI,基本上我都是下 prompt 指令給它、生成所有代碼後根據需求慢慢修改細節,真正自己寫的代碼一行都沒有(難怪網上都戲稱 Web 仔已死 ☹️)。 另外 AI 最強的就是統整能力,畢竟它是開外掛似地學習了人類過往的知識,所以課堂中若有聽不懂的,我也會直接截圖下來貼給 chatGPT 請它講解給我聽。寫作業報告也都是自己先打好條列式:有哪些內容是我正要寫的?有什麼需求?書寫這段的語氣與角色定位是什麼?chatGPT 就會根據我的需求生成草稿,接著我再根據他的回答,修改更多的細節。

把 chatGPT 當成我的小書僮,幫助我寫報告

我覺得最方便的是,可以幫我自動生成 latex 的代碼與其他數學式,大大地節省了我打報告的時間。讓我可以專注在整篇報告的邏輯以及故事、而不是細微末節的文法錯誤或單詞。 可以想像 AI 的時代來臨時,就如黃仁勳所說,在未來的時代程式語言已經不是重要,「人」本身就是程式語言,用人類的語言去告訴電腦該怎麼做並逐步修正。不要只是學寫代碼,要去學會如何講故事、做推論、與人協作。

3. Be grateful. 沒有人有義務幫你

其實來到美國後,也算是體會了人情各種冷暖。許多人原本說能夠幫助你,到最後卻會因為一些很瞎的原因拒絕你,一開始可能會有點走心,但後來也算是學到了一課。即便是你的家人也不一定會幫助你、更不要奢望非親非故的人願意幫忙,所以如果受到他人幫助,要隨時抱著感恩的心態,對於願意幫忙你的人要時時感恩,而若遇到需要幫忙的人自己也要不吝伸出援手,助人助己,才能創造更多正向的循環。

4. Make most use of your resources. 讓自己儘可能被看見

除了先前提到多跟人講話外,其實你最能利用的資源就是學校的老師、TA、Faculty,要知道其實 Master 付的學費有很大一部分會用來支付這些 PhD 當 TA/RA 的薪水以及獎學金(要說我們 Master International student 是這些 PhD student 的衣食父母也不為過😤),所以我的作法就是多多折磨 TA 們😛 。作業、考試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我都會去跟 TA 討論,甚至以前很鄙視要分仔,現在也成為了考完試會去要分數的人😁 ,但我不是那種一定要計較個一兩分的那種,而是提出想法與 TA 們討論,如果 TA 人不錯,有時候可以要到一些筆墨分數、還能學到一些的正確解法,何樂而不為呢?甚至有機會期中考前幾週的 office hour,TA 還會佛心洩題🥴 ;老師的話也是盡量多去 office hour,不管是課堂上、或是未來職涯都可以去跟老師閒聊,雖然不一定會有實質幫助,可是若要 collaborate on project or research, apply for TA/grader,這些方式都能讓老師多多認識你、給你機會。我也很幸運地能加入 Zizhong Chen 老師的 Supercomputing Laboratory,實驗室裡都是來自北大、清華的優秀學長姐,多多跟他們學習、建立人脈,加上想要專心時不用跟大學生擠圖書館,有間實驗室待也是不錯的 🖥。

Supercomputing Laboratory

感謝

我得承認,我的自身情況是背負著家庭與經濟壓力,跟許多 Master student 來這裡的情況或許不是那麼符合,PhD 的話也都有獎學金跟TA/RA能支付生活成本,來美國念 Master 後才發現真的是學校薛錢的手法,所以我都是能省則省(在台灣都沒那麼客家)。

我很幸運地能遇到一群天使室友,他們引薦我到現在這麼好的落腳處,讓我跟著他們搭車趴趴走,又很歡迎讓我加入他們的每週大鍋炒 meal plan、幫我省錢。就連我初來乍到時,所有的接機、電信網路、銀行開戶、生活用品採買、考駕照…等都是他們幫我安頓好的,真的是非常感謝他們🥺。知道我經濟壓力大想省錢,就連頭髮也願意幫我剪 ✂️,真是太福氣了。

老闆!來顆帥氣的光頭:)

一開始來到 UCR MSCS 時其實我很疑惑,身為一個轉職仔、又有工作經驗,為什麼其他轉專業友好的名校項目都不錄取我?UCR 這個極度本科的MSCS項目反而錄取我?現在想想,或許這就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吧!?讓我能夠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,享受到UC一樣高水平的資源 😊 也再次印證申請結果本身就很謎這件事,對結果就是放寬心,擇己所愛、愛己所擇。

當然,最感謝的還是我老婆,幫我分擔了大部分的經濟壓力、無條件支持我出國進修,我這麼努力不光是為了自己,也是為了老婆與家人,謝謝老婆❤️

聖誕節帶老婆遊玩人生1st迪士尼樂園@California, Anaheim

--

--

PC Chen

喜歡接觸與動手實作各種軟體技術的後端數據工程師 A data- backend engineer who is enthusiastic in learning and implementing any technique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.